認腸病毒
患兒1.
腸病毒種類:
腸病毒包括小兒麻痺病毒3種、
克沙奇病毒A型23種、克沙奇病毒B型6種、
伊科病毒31種,
以及不分類的腸病毒68~71型。共67種。
2. 感染腸病毒可否免疫?
感染每一種病毒之後,除了免疫力不全者外,
都會產生足夠的抗體而免疫。
只是種類繁多,除了幾種近似的類型有交錯保護作用外,
還是會感染其他類型。
在台灣一年到頭都有腸病毒患者,
四至十月患者較多,通常六月和九月各有一個高峰,
中間因為暑假的緣故,患者較少。
幾乎每個人從小不停的感染各種腸病毒,
台灣成人大概都有三四十種以上腸病毒抗體。
3. 長水泡才是腸病毒?
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是無症狀感染,
或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的發熱症狀;
少數會出現與玫瑰疹相似的皮疹。
頭痛、腹痛、嘔吐、腹瀉等亦不少見,
以前常說夏天吃到生冷不潔食物,
所以腹痛嘔吐腹瀉,其實部分就是腸病毒作怪。
這其中少數會有劇烈頭痛、頸部僵硬等無菌性腦膜炎症狀,大多數幾天後完全康復,少有後遺症。
只有十來種病毒可能出現咽峽炎
(喉咽部長水泡),而手足口病
則只有克沙奇A16及腸病毒七十一型
等少數病毒才會引起。
一般人一輩子會得過一至數次不等的咽峽炎,
手足口病則大多只得過一次。
相近的幾種腸病毒,抗體會有交錯保護作用,
所以後幾次感染症狀較輕微,甚至沒有水泡出現。
夏天感冒有很多是腸病毒所引起,
近來家長常問的第一句話就是「是不是腸病毒?」
除非是咽峽炎或手足口病,
否則只能說不能確定;
而且口內水泡可以在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出現,
這時家長常常就以為醫師誤疹。
4. 三歲以下是高危險群?
腸病毒重症患者較多見於三歲以下,
目前能確定的是三、四個月以下嬰兒
免疫系統發展尚未成熟,有較高可能性出現重症。
大於四個月、三歲以下重症患者,
無法單純用年齡來解釋,可能原因:
(1)特異體質,
身體分子結構作為受器,恰巧適合腸病毒入侵,
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會死於一般輕微的感染;
(2)接受病毒量較多,因為他們通常在家裡受感染,
接觸密切且時間較長;
包括有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;
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-4天後出現、
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、
持續嘔吐、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
煩躁不安、意識變化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
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全身無力、
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應盡速就醫。」
以上一段話是衛生署新聞稿,
我們在媒體常常可以看到;
這些當然是對的,可是反覆強調下可能導致誤解:
以為是腸病毒才有的特殊症狀而必須送醫。
難道一個孩子雖然沒有感染腸病毒,
突然抽搐、昏迷,就不必送醫?
其實這是任何疾病,病情危急都會出現的現象
(只有肌躍型抽搐較少出現在其他疾病),
而且腸病毒出現的機會也沒有特別高。
應該說,任何人在任何時候,
不管原來有沒有生病,出現上述狀況,
都必須緊急送醫。
這就是我常常說的:
「沒有發燒的時候,精神仍然不好,
就要小心出現以下症狀應趕快送醫識腸病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